解读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猎手”们如何追踪到丙肝病毒

2020-10-09 来源:健康报 阅读数:312609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记者彭茜)人类的生存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病毒的“斗争史”。肝炎就是人类长期面临的最严重健康挑战之一。


  所幸的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探索,人类已摸清几种肝炎病毒的“全貌”,并开发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3位“病毒猎手”——哈维·阿尔特、查尔斯·赖斯和迈克尔·霍顿。

  血源性肝炎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每年造成全球百万人以上死亡,还会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给患者带来更多难以忍受的长期病痛。尽管酗酒、环境毒素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也会导致肝炎,但最主要病因还是病毒感染。

  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了两种主要的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病程较为急性,对病人长期影响相对较小;而另一种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会导致慢性感染,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是更严重的威胁。这种慢性肝炎还特别“狡猾”,会悄悄感染健康人,多年后才引发严重并发症。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巴鲁克·布隆伯格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会导致后一种血源性肝炎,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研究似乎还有一块“缺失的拼图”。当时,阿尔特正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经输血感染肝炎的病人。他有了令人担忧的新发现:排除了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感染后,仍有大量肝炎病例存在,这是否意味着还有未知的病原体?

  阿尔特和同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肝炎患者可以把疾病传染给黑猩猩——人类之外唯一的易感宿主,这种未知病原体还具有病毒的特征。他们因此定义这种慢性病毒性肝炎为“非甲型非乙型”肝炎。这也是阿尔特被授予今年诺贝尔奖的主要成就。

  接下来,明确鉴定出这种新型肝炎病毒至关重要。科学家为此努力了10年,传统病毒“猎捕”方法均以失败告终,直至霍顿通过对感染者血清抗体的分析成功确认了新型病毒的存在。目前任教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霍顿和同事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慢性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的相关抗体也表明,这正是之前那块“缺失的拼图”。

  而第三位获奖者赖斯的贡献在于回答了另一个重要问题:仅病毒本身就能引发肝炎吗?为解答该问题,科学家需要研究病毒是否能够复制并引发疾病。目前任教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赖斯和同事怀疑,丙肝病毒基因组末端一个未知区域可能对病毒复制起重要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赖斯制造了包含这一未知区域的丙肝病毒RNA变异体,并将其注射到黑猩猩肝脏中。随后,黑猩猩血液中检测出病毒,其病理变化也与人类慢性肝炎患者相似。

  至此,“猎手”们找到了丙肝病毒导致血源性肝炎的全部证据。

  评奖委员会当天在新闻公报中说,得益于3位获奖者的发现,如今已可以通过高灵敏度血液检测来发现丙肝病毒,基本消除了许多地方的“输血后肝炎”,大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他们的发现还加速了抗丙肝病毒药物研发,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治愈了丙肝,为在全世界人口中根除这种慢性肝炎带来希望。

  延伸阅读

  我国抗击丙肝的30年

  □记者 王潇雨

  新成果不断出现

  “丙肝病毒很奇怪,不仅危害肝脏,而且可能影响脑血管、心脏、肾脏等系统和器官,是一种会导致全身多系统的疾病。特别是,丙肝病毒还是导致肝癌的生物学因素。如不治疗,30%的慢性肝炎患者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肝胆胰中心主任魏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3位科学家发现了这一疾病,为全世界的丙肝防控奠定了基础。”

  “随着诊断试剂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丙肝筛查和诊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魏来说,在霍顿团队获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结构区克隆后,1991年,我国的陶其敏教授和冯百芳教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1993年被批准用于献血人员的筛查。

  “此后,经血传播的丙型肝炎大幅度下降。1995年,他们研发的国产第一代抗-丙肝病毒核酸试剂盒问世。1996年~2000年,丙肝诊断试剂进一步改进,第二代、第三代抗-丙肝病毒试剂盒问世,并成功用于丙肝患者和献血人员的筛查。”

  1992年,王宇教授团队用逆转录-DNA扩增法,分析中国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2000年,魏来作为“十一五”科技攻关的负责人,带领团队找到了中国丙肝患者的发病规律。他们发现,感染后如不经治疗,20年~30年会演化成肝癌。

  200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和翁心华教授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丙型肝炎指南》。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一版丙肝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春教授参加了该指南的编写。同年,魏来牵头编写发布了我国的《丙肝病毒感染筛查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需要进行筛查的高危人群和筛查标准。2016年和2018年,魏来两次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丙肝治疗指南的更新编写。

  在治疗方面,侯云德院士孜孜不倦探索多年,研发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扰素。随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问世。此后,我国团队进一步攻关。“首个国产口服丙肝药物获批。今年,我国首个泛基因型方案获批,后续也有新药即将获批。”魏来说,“加快国产丙型肝炎药物纳入医保将极大有助于我国的丙型肝炎消除。”

  应尽早发现早期患者

  “我国报告的丙肝患者有1000万,每年有20多万新发患者,而这低于实际患病人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教授说,“我国丙肝防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现患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数据,实施网络直报以来,我国年报告丙肝病例从2003年的2.1万例增至2016年的23万例。同时,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丙肝患者接受治疗人群仅占全部感染人群的1.3%。“70%的病人直到临床症状明显时才接受抗丙肝病毒检测,而初诊患者中已有约10%发展为肝硬化。”魏来说。

  目前,我国丙肝患者报告病例以30岁以上人群为主,但还缺乏系统性的丙肝监测资料。

  随着药物研发不断突破,丙肝新药可使90%的丙肝患者痊愈。“小分子药物3个月就能治好,过去这种药物价格高,患者用不起。目前,部分地区将药物纳入医保,药价从最初的6万多元下降到6000元~1万元。”杨希忠呼吁医保政策加快落地,提高丙肝药物的可及性。

  “此外,规范化诊断治疗非常重要。”杨希忠透露,最近,国家在研讨方案,计划在天津、成都、宁波等地进行试点。魏来也介绍,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2017年建立了“中国消除丙型肝炎联盟”,正在组织资源,探索我国消除丙型肝炎的模式。


分享到:
0